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肥城:以科技为犁铧 全面打响农业节水攻坚战
发布日期:2025-04-22 11:17 浏览次数:

四月的肥城,春风拂过绿油油的麦田,荡起层层碧浪。在这个万物勃发的时节,肥城市以“节水优先、绿色发展”为总基调,以科技为犁铧、以改革为沃土,助力“粮田”变“良田”,全面打响农业节水攻坚战,在千亩良田上绘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田间“黑科技”让每一滴水都奔向丰收

在肥城市汶阳镇李店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杨国柱蹲下身拨开麦苗,指着土壤中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滴灌带笑道:“现在浇地水龙头一拧,水和肥料顺着管子精准‘喂’到麦子根部,省水省肥还增产。”不远处,移动式喷灌机正旋转喷洒出细密水雾,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仿佛给田野披上一层流动的纱衣。

这种“指尖灌溉”的场景,正是汶阳镇推进农业节水增效的生动缩影。随着全镇2万亩农田完成节水改造,曾经“大水漫灌浇透地,水流成河淌满沟”的景象已成历史。以小麦种植为例,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每亩可节水20立方米,增产率达8%以上。

在浊前村旱稻试验田,村支书张同杰踩着松软的田埂算起节水账:“旱稻不用泡田,靠滴灌和雨水就能长,亩产还能达到1400斤,咱种地省水又省心。”在他身后,嫩绿的稻苗正吮吸着精准输送的水肥,舒展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通过“滴灌+保墒”模式,旱稻每亩耗水量仅为常规水稻的三分之一。

为了让节水技术真正扎下根,镇里组建的农技服务队把课堂搬到了地头。农技员张工卷着裤腿蹲在田垄间,手把手教农户调节水压:“滴灌不是把管子铺上就完事,得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调整水滴速度,像现在小麦拔节期,每亩每小时滴1.5立方米最合适。”针对农户担心的设备维护问题,镇里还牵线农机公司提供“田管家”服务。东高淤村的汪大哥刚打完报修电话两小时,维修人员就带着新喷头赶到地头:“以前设备出毛病急得跺脚,现在就像给庄稼请了‘家庭医生’。”

走在汶阳镇的田野上,节水带来的改变处处可见,智能墒情监测站的电子屏实时跳动土壤湿度数据,水肥一体化储液罐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田边沟渠里再也看不到肆意横流的水迹。正在调试设备的农户们擦着汗说笑:“现在咱这浇地都得改叫‘输液’了。”爽朗的笑声里,汩汩清流正沿着现代农技铺设的“血管”,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深耕节水农业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肥城市孙伯镇聚力以“长牙齿”的构建节水新基建、创新管护新模式、培育节水新业态,努力让每一滴水都成为丰收的希望,让每寸土地都焕发科技的光芒,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孙伯答卷”。

农业现代化必须基础设施先行。近年来,孙伯镇在原有3000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镇党委统筹财政资金280万元,打造千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通过引进国际领先的立杆式喷灌系统,安装智能喷头1586套,实现1100亩农田智慧灌溉全覆盖。这项工程不仅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更使节水效率提升40%,亩均用水从80立方米锐减至50立方米,真正实现“滴水归田”。

在节水实践中,孙伯镇探索出“三化协同”新机制:设施智能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手机APP远程操控,让“指尖浇灌”替代传统劳作;管理精准化,建立用水计量监测系统,对17个行政村实行水资源配额管理;服务专业化,组建10余人农技服务队,开展“滴灌式”技术培训120余场次。如今,农户浇地成本下降60%,亩均增收300元,真正尝到了“节水生金”的甜头。

节水革命催生农业变革。在粮食主产区结合“全域土地托管”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化肥利用率提升35%;在丘陵山地零散地块发展集雨农业,建设生态蓄水池10余座;同时,将节水成效与惠农政策挂钩。这些创新举措使全镇农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突破75%,带动特色农产品亩产提高20%,走出节水增效的良性发展之路。


沃野田畴绣春光  春耕备耕生产忙

春和景明催人奋进。4月15日一大早,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党总支书记刘太钢来到集体经营“一块田”地头,3台跨度达260余米的庞然大物正舒展着银色“臂膀”,200多个旋转喷头均匀地喷洒着细密水雾。“喝”上返青水的麦苗愈加挺拔,春风拂过,一片片麦田宛若绿毯。

“春灌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春灌的好处就是顺利地保证作物的春耕生产。”看着集体经营“一块田”里的小麦“痛快”地喝着春灌水,刘太钢喜笑颜开地说。在这片广袤的安庄大地上,一场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这里,4.87万多亩高标准农田绿意盎然,无人机盘旋、智能农机轰鸣、农技专家在线指导……科技的力量,不仅为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通过安装在田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会传输到智慧管理平台。”上前村党支部书记李博介绍道,“平台利用智能算法分析这些数据,为每块麦田量身定制灌溉方案,确保每一滴水都能被小麦充分利用。”

近期,随着气温回升,小麦已陆续进入拔节、孕穗等生长旺盛阶段,同时也是肥水需求的高峰期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截至目前,已累计灌溉农田9.8万余亩,春灌率达100%,为全镇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粮食丰收筑牢了坚实基础。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春灌进度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安驾庄镇农业分工负责同志汪桂玲说道。

当尖端科技遇见乡土智慧,数字赋能叠加人才战略,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便能迸发出惊人的新质生产力。行走在隆回的春野,轰鸣的农机声里激荡着千年农耕文明的现代回响。“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念,已化作田间地头的具体行动。近年来,安驾庄镇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一块田”扩面提质,百亩高产田、千亩智慧方、万亩科技片提速推进。记者认为,广袤田野永远是新旧动能转换最生动的试验场。产业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片沃野田畴对现代科技的深情拥抱里。

(于波供稿)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