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泰安: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保障全市水安全
发布日期:2025-03-23 09:51 浏览次数:

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近年来,市水利局坚持人民至上,全力保障防洪安全、用水安全、生态安全,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全市水安全上迈出铿锵步伐。

坚持底线思维 保障防洪安全

我市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黄河干支流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7.5%,黄河下游最大支流大汶河横贯东西,东平湖是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也是山东水网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核心节点,水安全更应引起广泛关注。

以大汶河流域防洪减灾系统治理为抓手,我市统筹实施上游山洪河道治理和水库防洪能力提升、中游中小河流治理、下游骨干调蓄工程建设和东平湖蓄滞洪区综合治理。我市将229个山洪灾害危险村纳入智慧化监管,618座水库常态化开展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区域水库群蓄水能力达9.31亿立方米;砖舍闸等骨干工程建成运用,干流拦蓄总量达1.75亿立方米,重点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工程实现通水通航,“上蓄、中疏、下排”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完善。我市先后成功应对台风“杜苏芮”“格美”及多轮强降雨过程,特别是去年面对旱涝急转严峻形势,成功防御12次强降雨造成的7轮洪水叠加过程,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坚持量水而行 保障用水安全

我市坚持因水而治,持续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取得扎实成效。实施尚庄炉、直界等水库增容工程,新增本地水源4600万立方米;推进王家院水厂、群将湖水厂等“引黄”工程,新增外来水源5600万立方米;建成一批以肥城康润为代表的再生水利用工程,新增非常规水源3902万立方米;累计压减地表水用水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较2015年抬升近4米;2023年、2024年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27.7%、35.4%,降幅远超省定目标。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水权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政策,建成全省首个“水银行”,完成首笔水权收储再配置,累计完成取水权交易176例,交易水量10615万立方米、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坚持绿色发展 保障生态安全

我市先后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34条,打造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16个,创建“3县2园1工程”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样板,全市绿水青山底色更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用好河湖长制平台,3326名河湖长协同护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83.3%;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大汶河戴村坝断面生态流量连续三年达标,河道断流成为历史,作为黄河支流中唯一全域治理的超载区,率先完成治理任务并通过验收;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0余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绿化达标率94.6%,一大批传统行洪河道巧变生态绿道;以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发展林下经济74公顷、生态农业124公顷、特色花卉8.67公顷。明石桥、大汶口遗址、戴村坝等历史文化遗产与肥城黄金沙滩、宁阳汶禹景区等新建景观相得益彰,沿河文旅产业日趋壮大。

据悉,全市水利系统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黄河战略先行区建设为统领,以大汶河流域系统治理为主线,聚焦防汛抗旱、用水保障、河湖治理三大重点,以新建中皋水利枢纽、大汶河流域防洪减灾综合治理、东平湖蓄滞洪区建设、泰山区域水土流失系统治理等流域性骨干项目为支撑,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治理保护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来源:中华泰山网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