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平移民乡村记忆馆位于老湖镇水浒社区,围绕“凝固的记忆、流淌的乡愁”,以“迁之痛、忆之苦、情之切”三个部分,生动展现库区移民从居无定所的水上生活到搬进新社区、过上好日子的转变过程。
第一展厅
1947年,黄河回归山东故道,东平湖成为黄河和大汶河的自然滞洪区,生活在库区的群众几乎年年遭受水患。为了彻底根治黄河水患,1958年国务院决定修建东平湖水库。从1959年开始,水库淹没区231个村庄24.5万群众迁离故土,有的迁往黑龙江、吉林、辽宁,有的奔向省内东营的垦利、沾化、利津等县,成为东平湖水库移民。
1963年,国家对东平湖水库进行改建,迁往各地的移民开始大规模回迁。到1973年短短十年间,返乡并得到安置的移民达12.64万人,但仍有近5万人没有得到安置。
外迁移民返回家乡后,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库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稳步发展。2006年国务院出台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广大移民先后实施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扶持项目上万个。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移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最大的转变出现在2014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共同印发文件,将东平县列入了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东平县由此开始实施移民安居工程。
第二展厅
主要通过一件件老物件展示移民的早期生活。
早年,渔民凌晨起早摸黑去收网,打着灯笼去赶岸边的早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埠子“早夜市”。
渔民冬天捕鱼,穿上特制的耙钉鞋,砸开冰面下网捕鱼,群众生活在一层或二层的小船上,水流到哪里,他们的家就漂到哪里,由此得名“随河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随河船”上的渔民迁上岸,成立了建制村——随河船大队。“随河船”的故事也成为渔家人永久的记忆。
第三展厅
东平县24.5万群众迁离故土成为移民。有近十万人支援东北边疆建设迁到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在本省安置的有近13万人,分别安置到垦利、利津、沾化等地;更有1.3万余人自行投靠亲友迁往了河南、河北、新疆等地。
为了实现移民顺利迁建,东平县党员干部冲在前、打头阵,深入社区建设一线,深入群众家中讲政策、做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如今,群众搬进社区,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搬进凤凰社区的武国库老人作了一首打油诗,诗中写到:从前是望水叹气盼时光,十年就有九年荒。现在是安居乐业心欢喜,舞姿翩翩乐昌昌。这首诗在社区内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