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村坝位于东平县境内大汶河与大清河分界点上,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是保障明清两代近600年京杭大运河最高段——会通河水源供给、实现漕运畅通的关键枢纽工程。2006年5月,戴村坝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浙东运河、隋唐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是其核心构成之一,故有“运河之心”之称。2023年7月,戴村坝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水利遗产。
元代开挖会通河后,因水源不足,漕运不畅。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主持重开会通河,接受汶上县民间治水专家白英建议,在戴村拦河建坝引汶水至运河最高点南旺入运,利用该处南北水脊的地理位置实现南北分水,大汶河由此南接淮、黄,北通漳、卫,奠定了六百年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系格局,对明清两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南北文化交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戴村坝规划设计巧妙,施工工艺精湛,是水工史上的创举。戴村坝全长1599.5米,包括主石坝、窦公堤和泄洪坝三部分。主石坝长443米,略成弧形,弓背向着迎水面;由北向南又分为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三段。其中,乱石坝最低,左侧滚水坝较乱石坝高10厘米,右侧玲珑坝又比滚水坝高20厘米,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既保证了坝体防洪安全,又兼顾了济运引水量。泄洪坝为三合土坝,长260米,当主石坝漫水超过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在主石坝与泄洪坝之间是千米堤防——窦公堤,其迎水面由巨石砌成,当汶河来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碰壁南流、得到缓冲,以确保主石坝安全。
由戴村坝和南旺分水枢纽组成的南旺分水工程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水源工程体系,历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维修完善,至今仍发挥着引水灌溉、防洪、拦沙、城乡供水及生态景观等功能,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工程总体布局、建筑思想,对后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水利科技具有很高的价值。
2011年,东平县以中国古代第一坝、大运河之心为主题,建起有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的戴村坝博物馆。博物馆由序厅、大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治运名人、运兴东平、水上东平、东平风貌等展厅及3D影院组成,真实展示了戴村坝悠久的历史、卓绝的设计思想及建筑构造与功能。
1965年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济南接见山东省党政主要负责人时提起戴村坝,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称赞白英为“农民水利家”。戴村坝是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17)、国家水利风景区(2010)、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15)、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泰安市科普教育基地(2013)及河海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教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