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泰安建设山东省黄河战略先行区的开局之年。泰安建设黄河战略先行区,是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首个以黄河战略为主题的重大区域战略,也是首次为泰安量身打造的重大省级战略。全市水利系统坚持向高而攀、乘势而上,以水利先行强势赋能黄河战略先行区建设,全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结出丰硕成果和展现旺盛活力,水之利,澎湃出中国式现代化强市建设的不竭动力。
水工程加速成网,兴汇通泰汶之利
以黄河战略先行区为统领,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创新组织开展“扛旗当先锋,攻坚打头阵”活动,全力以赴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位次前移。截至9月30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7.37亿元,投资计划完成率94.87%,较上月增长11.7%,投资完成绝对值列全省第9位,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列全省第1位。累计落实到位资金26.69亿元,资金到位率92.52%,较上月增长9.62%,落实到位资金比例列全省第5位。“一轴众支、一湖多库、五纵十横”的现代水网加速构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
水灾害精准防御,守河湖安澜之利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筑牢坚如磐石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承接防办职能,贯通责任链条,健全制度体系,党政领导靠前指挥,四级责任人分兵把守,实现防汛机制更灵敏;开展拉网式汛前检查,提前消除安全隐患1697个,实现防汛关口更靠前;科学修编各类预案方案,备齐备足防汛物料,组建14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7家防汛合作单位,实现防汛基础更牢固;统筹保障上下游、左右岸度汛安全,密集组织会商25次,启动应急响应3次,下发调度指令22期,提前转移避险群众558人次,实现防汛调度更精准。成功应对7月份,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位暴雨洪水过程以及“格美”台风影响,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资源丰枯相济,筑集约高效之利
坚持因水而治,量水而行,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深入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与优化配置管理研究,推动水资源管理从“算得住”向“看得见、用得上”转变,入选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试点市。大力实施深度节水控水,累计创建各类节水载体434家,建成省级节水型高校5所,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在全市蔚然成风。以山东沿黄九市水权改革牵头地市为契机,积极探索水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累计完成水权交易32笔,交易水量1338万方,改革经验入选《山东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汇编》。
水民生普惠万家,提乡村振兴之利
坚持把推进水利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紧贴民生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在1481个村同步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提前1年实现自来水“户户通”,新增农村供水人口31.63万人,改善农村饮水条件79.5万人,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提升27个百分点,新增覆盖人口108.91万人,“小农户”链上“大水网”,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持续推进6座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整体进度位列全省第5位。调剂9个大中型水库灌溉水源1000余万方,引调黄河水、东平湖水1100余万方,累计完成春灌304万亩、夏灌306.24万亩,有效应对今年历史罕见旱涝急转过程,农业水利筑牢高产稳产“丰收根基”。投资4.25亿元,深入推进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移民产业试点建设、移民创业就业能力建设,全市水利移民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水生态持续向好,绘山河秀美之利
以河湖管理保护监督检查“春雷行动”为抓手,剑指问题、动真碰硬,累计清理整治各类涉河湖问题1264处。创新开展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2万余亩土地实现集中经营管理,通过发展中草药、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和黄金沙滩、田园综合体、花海民宿等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河道经济”,沿河群众人均年新增收入1.2万元。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大汶河戴村坝断面生态流量持续达标,取得历史性成效。29条美丽幸福河湖亮点纷呈,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滨水空间成为近在咫尺的“诗和远方”。
水文化灿若明珠,续根脉恒久之利
把牢“文化铸水”鲜明导向,大力弘扬水利精神、讲好水利故事,传播水利声音。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大汶河水文化价值,创建省级水利遗产3处,打造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6个,“世界遗产”“运河之心”戴村坝饱经600载风雨岿然不动,堽城坝遗址、龙廷老井见证历史变迁,汶口坝、砖舍坝再添水利“新地标”,水工程与水文化在互动交融中绽放时代新韵、焕发蓬勃生机,水利特色文化节点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深度激发跨越时空的水利智慧和水利力量。
来源“泰安改革”微信2024年第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