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中国水利报 :汲取齐鲁治水智慧 守护中华江河文脉
发布日期:2024-12-06 09:01 浏览次数: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经济大省和水利大省,山东地跨黄、淮、海三大流域。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

山东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1月30日,2024齐鲁水文化论坛在山东泰安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文化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在品读齐鲁先民治水智慧的同时,阐释新时代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之道,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文脉相承 传承治水智慧

“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华早期文明形成时期,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大型都邑。在都邑规划之时,人们就充分考虑到了水患的防治,设计和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宣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巍介绍,长江流域屈家岭遗址史前水利系统、良渚古城遗址水利系统等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形成时期华夏先民的水治理活动,积淀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水智慧。

“历史上,长江、黄河的文明互动带来了水文化的交融。”湖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说,“长江和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强盛发展的基石。”

在中国历代方志中,水同样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元素。“方志里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与无穷智慧。”山东省方志馆馆长乔士华说,“要从方志中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水文化,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对于人文荟萃、圣贤辈出的山东而言,治水的智慧早已在齐鲁先贤哲思中厚植生根。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夫子之论,喻出齐鲁先民温良恭俭让之品质。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取予必因于时。”管仲之辞,栽下人与水生态和谐发展的首粒种子。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圣之语,剖释水于天地间丰姿多变的外化形式。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之言,道出为政兴衰与民生民意的关系。

…………

山东省副省长陈平表示,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好用足齐鲁水文化瑰宝,将“文化铸水”作为“六水共治”重要举措,“水韵山东”“水美山东”“水兴山东”等一批独具齐鲁特色的水文化品牌持续叫响擦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提供精神力量。

文明赓续 携手共护遗产

从大禹治水定华夏之安,到管仲兴水开齐鲁之盛,再到宋代北水门、明代戴村坝等,水文化已成为齐鲁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水利遗产是人类用水治水实践中形成的重要遗存,是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持续推进全省水利遗产资源调查保护,谋划建设了一批遗产保护标志性工程,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水利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山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黄红光介绍道。

在2024齐鲁水文化论坛召开前不久,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8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陆琼表示,文物保护法修订顺利完成,将助力全面推进文物保护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也为大运河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运河历经2500多年依然流淌,这与千百年来人们对运河不断修缮、维护和科学调度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说,京杭大运河作为一项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坚持文物实体保护的基础上,需要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完善,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协同,使古老大运河真正焕发时代新风貌,永葆生机活力。

水脉相生 滋养齐鲁文化

黄河、汶水、大运河,构成了山东潜在繁荣的勃勃动脉;大野泽、南四湖、北五湖,蕴藏着海岱千年安澜的绵绵气运。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原副部长陆桂华表示:“山东水文化独具特色,气象万千,既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又有多方融合、兼容并蓄的运河文化;既有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又有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泉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山东具有优良传统。”

山东连续两年举办齐鲁水文化论坛,坚持把保护传承弘扬齐鲁水文化作为山东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等文化内涵,聚力打造“水网+文旅融合示范带”,不断提高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泰安市, 以大汶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柴汶河的“Y”形为主轴,以瀛汶河、泮汶河等中小河流为众支,构成泰安市区域输排水主通道、水网大动脉,加速泰山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相互交融。

在烟台市,泳汶河康养度假示范区、朱柳河动漫乡村示范带等相继建成,让群众在亲近自然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

在德州市,大运河德州段被誉为京杭大运河的“七寸之地”,沿“两河牵手”廊道全线打造的“6+2+3”景观路,串联潘庄渠首及四女寺水利枢纽等19处景观节点,成为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探索实践。

“在人们的印象中,水网密布是江南的特点,没想到山东的河湖治理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程度。”王巍连连称赞,“山东对水遗产的保护、水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可以在黄河流域广泛推广。”

水涵养了川流不息的华夏文明,水孕育出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山东正在同全国各地携手共进、并肩同行,共同书写人水和谐共生新篇章,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2月5日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