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立足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实际,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实施单元,科学施治、系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强度连年呈现“双下降”,为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3条,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3个、科技示范园2处、示范工程1个。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新泰市龙廷镇大胆探索“全域治理”改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8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混水贫山”到“绿水青山”的华丽蜕变,走出了一条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改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子。
“多维度”筑牢“工作基石”
一是高位统筹强引领。牢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工作格局,压实党委政府水土保持责任,逐级逐年分解任务,评估实施效果,有效破解水土流失治理零星化、碎片化难题。二是全局谋篇促提升。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治理作为“三生”空间和“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因素,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开展全面摸底调查,精准把握地域特色和群众需求,以流域水系为单元,一体化推进项目实施,共同提升治理效率。三是四向聚合固防线。扭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按照工程化、项目化的思路,一体谋划推进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落地,先后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土地整理等生态治理项目15个,累计投资约46940万元,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全域覆盖。
“微治理”激发“幸福效应”
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为目标,持续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切实减少水土流失,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系统治理,筑生态屏障。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路线方针,高站位谋划水土涵养生态,高起点推进水土治理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径流调控、沟道治理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科学布设梯田工程,修建蓄水池、谷坊、生产路,整治水蚀坡林地,营造水保林,封育治理等措施,统筹山水林田路村系统治理,构建起完备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每年新增保水能力约22万立方米,保土能力0.8万余吨。二是科技赋能,护一方水土。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抓手,推广应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边坡生态防治等水土保持技术、治理示范模式,构建高效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依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农副产品电商、丹参中药小微产业园产业联合打造,建立起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畅通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渠道。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吸纳大学生、经济能人返乡助农,实现人才智力与产业项目的有效对接。三是示范带动,建幸福乡村。坚持精品引领、典型示范、全域辐射理念,统筹乡村振兴、河湖安全、生态保护、群众幸福指数等,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成功创建柴汶河龙廷段、龙溪河、野猪旺河省级美丽示范河湖3条,获评“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省级美丽乡村7个、市级美丽乡村8个。
“好水土”结出“致富硕果”
持续深化水土保持与产业融合发展,将治山、治坡、治水、治污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有机结合,赋能区域发展、乡村振兴。一是品牌思维做活特色种植。借助土地整治和生态优势,合理布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以高效农业为核心、以龙廷丹参为品牌,积极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擦亮金字招牌。目前建设有丹参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种植区1万余亩,覆盖全镇40多个村,发展种植户5000余户,亩均收入4000余元,购销从业人员300余人,年购销丹参等中药材1.2万余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二是向内挖潜带活文旅市场。依托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果,充分挖掘掌平洼等传统村落资源富矿,打造“生态山水”“红色传承”精品线路,积极举办杏梅花节、苹果节、桃花节、丰收节等特色农时活动,推动全域治理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乡土文化迸发新活力。成立全域旅游运营公司,与山东省研学旅行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在全镇构建起立体式研学教育基地,累计开展各类研学活动200余场次、5万余人次。龙廷镇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三是互利共赢激活增收动能。将水土保持措施和村庄绿化美化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涵盖农事体验、亲水娱乐、观光游览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实现水土保持与富民增收的双向促进。以上豹峪村为例,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后,带动成效显著,该村年接待游客10万人,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目前,全镇有农家乐、采摘园80余家、精品民宿12处,开发各类旅游商品60余种,让广大群众共享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
来源:“泰安改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