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8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径流量占全年3/4。在这种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泰安市积极发挥山东省沿黄九市水权改革牵头市、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总体思路,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指标利用效率,以水权水市场改革之实凝聚节水优先之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泰汶大地见实见效。2021年以来,全市完成用水权交易142笔、交易水量8300万立方米。近期,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信息》面向全国推广泰安市改革动态和经验做法。
强化需求牵引,紧扣痛点激发参与活力
以取水许可管理为总抓手,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紧扣水权不足主体用水需求、水权结余主体盈利需求、县市区考核需求,推动各方主动参与水权水市场建设运用。摸清底数筑牢基础。建立生活、生产、生态等各行业用水权数据库,涵盖已发放取水许可证4580个、批复水量83155万立方米。健全45家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用水台账,对884家自备水源用水单位及年取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1494家公共用水单位下达用水计划。广泛宣传激活热情。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有利时机,深入开展用水权改革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邀请资深专家举办专题培训班,强化政策宣传、制度阐释、技术支持,充分调动取用水户支持和参与用水权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强化考核激发动力。把用水权改革纳入水资源管理考核,严控用水总量和强度倒逼各县(市、区)主动谋改革、全力抓改革,提升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规范交易行为,标准流程消除技术壁垒
以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为出发点,创新水权制度设计,配套清晰易懂“说明书”,加强交易过程管理,让水权交易过程简便易行又不脱离监管。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水权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地方性政策文件,明确水权认定及水权交易类型、交易方式和流程、监督管理细则等。印发《泰安市水权水市场建设方案》,在各县(市、区)开展跨行业水权交易、非常规水资源交易、水权收储、水生态价值产品实现机制等4项试点,推进各行业用水量互补,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标准流程。围绕区域水权交易、跨行业取水权交易等多种水权交易,制定水权转让意向表、水权受让意向表、水权交易表和平台交易流程图、自主交易流程图、水权收储流程图等“三表三图”,编制重要水权交易可行性研究报告23个,绘制交易流程图36个,确保水权交易“按图索骥”高效推进。全面强化监管。强化水资源用途监管,跟踪检查用水权交易水量真实性、交易程序规范性、交易价格合理性、交易资金安全性,落实交易水量核定、用水权交易评估,切实规范交易行为。
打通交易通道,梯次覆盖便利水权流动
积极协调水资源信息化平台的信息互通,及时对接各级水权平台的信息共享,实现市县平台的建成运行和上下联动。用好高规格国家平台。严格把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法律政策中的水权改革要求,依托中国水权交易所线上平台,协助指导水权交易双方高效便捷完成交易。借力高层次省级平台。依托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省市县水权交易一体化。利用省水资源税征收、省水资源综合管理等系统查询水量余缺信息,发布60条交易信息。新泰市自来水公司与东周水库管理服务中心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水权交易180万立方米,成为省中心完成的全省首单水权交易。打造便利化市县平台。按照水权交易规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规范统一的“三统一”原则,建成自主性更强、交易费用更低、快捷高效的市公共资源水权专项交易平台和6个县(市、区)分平台,推进水权交易系统与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等互联互通。
创新利用方式,深入挖掘助推经济发展
借鉴其他资产交易方式推动水权交易创新,引入“水权银行”理念,扩大交易范围。借助市场机制,用好价格杠杆,让取用水单位自发实施节水措施、加强用水管理、提升节水效果。探索集中收储拓市场。探索建立水权集中收储制度,研究制定《泰安市水权确权和水权政府收储及再配置实施方案》,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支持引导肥城市、宁阳县试点先行,由政府委托开展水权回收回赎、集中保管重新配置后出售等业务,促进水指标充分利用。利用市场机制抓节水。发挥市场调配作用,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用水效率高企业出售取水权余量获取额外收益,推动水资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区域流动集聚。2021年以来,全市工业用水部分水权交易价格由0.1元/方提高到1.4元/方,激发了企业节水的积极性,实现了正向循环。推进产品孵化提价值。作为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充分利用水权水市场改革成果,加快水生态产品孵化,激发起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优势和潜力。2022年以来,新泰市、肥城市充分发挥市场调配机制,完成46笔工业企业水权交易,既促进了节水增效,又为生态产品总值(GEP)实现提供了泰安方案。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